膏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之优劣,疗效是根本。膏药属于外治,从而避免了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疗效确切,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但是,因为,其工艺过于复杂,实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
老膏药的制作方法,可以用以下歌诀总结: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
具体炼制要点:
一、植物油的选择
植物油的选择应以 麻油最好,其次为花生油、菜籽油、菜油色拉油,棉籽油最差。
为什么说棉籽油最差呢?因为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棉籽油泡沫大,加热到一定的时间亦不消失,炼油时间较长,同时在下丹过程中容易溢锅,油与反应时产生的白烟断断续续,反应不完全,不容易成膏,制成的膏药色泽灰暗,质量差,物理实验亦表明,棉籽油制备的膏药对皮肤的充血情况最差。
基于以上,故一般不用棉籽油作为基质原料。
二、火候
炸料时宜用文火,炼油时改用中火,下丹时用文火,喷水法去“火毒”及炸水法去“火毒”时宜用文火。
三、去“火毒”
此操作,主要是降低过敏率。目前具代表性的去“火毒”方法有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法及炸水法,以上诸方法中,以喷水法去“火毒”最省时省力,使用该法在喷水时,搅拌方向与下丹时相同,这是由于油脂的氧化,聚合及脂肪酸铅盐的反应过程受搅拌方向相同的影响。
四、细料药的兑入
采用喷水法及炸水法去“火毒”制备的膏药,细料药粉通常在膏药去尽“火毒”时膏药未凝固之前兑入,操作时将两法中去“火毒”的膏药倒入另外的铁锅中,均匀地搅拌,由于此时膏药内部反应仍然在进行,故以搅拌方向仍与前相同,搅拌至膏药内部白烟排尽,等膏药冷却至半凝固状态时兑入细粉。
需要注意的是,细粉不宜过早兑入,否则容易溢锅,从而影响膏药的外观。
五、膏药的老嫩判断
当膏药熬炼好之后,应及时进行老嫩检查,其方法是取反应物少许滴入水中,数妙钟后取出,如发现粘手或者撕之带丝不容易折断,表示过嫩,可继续加热或者适当补加红丹。
如不粘手,撕之过脆表示过老,可适当加入嫩膏药或者嫩油调节;当不粘手,稠度适中,即表示膏药已成。
六、包装
膏药熬炼好后宜一次性摊涂完,以免多次加热造成挥发性成分散失。滩涂好的膏药宜密封包装,特别是含有挥发性药料的膏药,以免长期放置气味散失,失去膏药的疗效。
七、制作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制备黑膏药中,由于要接触重金属铅及下丹时产生的有毒白烟,因此在操作中要注意好劳动保护。
通常需要在通风性良好的场地进行操作,下丹时应戴好橡皮手套及防毒口罩,口罩中的炭粒应定期更换,炼制膏药的锅旁边应设置一个排风扇,便于下丹时所产生的白烟定向吹散,减少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在黑膏药的炼制过程中,主要发生三个反应,其分别为:聚合反应、脱水缩合反应、皂化反应。其反应机理如下:
聚合反应:
油脂由榨油、炼油直至下丹之前都是氧化作用,加热至300℃时,油脂呈异构化,聚合成环反应。
脱水缩合反应:
在炼油和下丹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刺激性气体产生,主要时油脂中游离的甘油或者在炼油、过程中分解出来的甘油在高温下脱水而生产丙烯醛,故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皂化反应:
油脂经加热氧化分解出来的游离脂肪酸能直接与铅的氧化物起皂化反应而生产铅皂,即高分子脂肪酸铅,而红丹必须在300℃-320℃才能皂化完全,如果皂化不完全,游离脂肪酸过多,则容易造成膏药过嫩。
黑膏药的炼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要想炼制出上等的黑膏药,不仅要掌握好炼制的要点和反应机理,同时还必须在平时的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制备出更出色的产品。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与打针吃药相比,